5月6日,合肥一中淝河校区科创中心封顶仪式启动,标志着校区建设推进了重要一步。这是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一个缩影。
5月6日拍摄的合肥一中淝河校区项目建设现场。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长主要呈现方式为教育经费统计“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 2020年-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644亿元,其中,2020年197.5亿元、2021年210.2亿元、2022年236.3亿元。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分别 较2021年上涨0.54%、0.17%、0.76%、0.39%、0.14%、0.33% 。
(资料图片)
瑶海区长江东大街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体能大循环”户外活动。全媒体记者 任敏 通讯员 蒋娟娟 摄
在财政教育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面,我市于2020年印发了教育领域的事权和财权责任划分实施方案,从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其他教育三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市以下(含市级)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责任。
在教育投入的充分保障下,我市各区教育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我市庐阳区、包河区率先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
我市市本级自2011年起,对市属普通高中日常运转实行生均综合定额的供给模式。生均综合定额包括人员经费定额和公用经费定额,市财政根据生均综合定额和学生人数,安排学校人员和公用经费。
合肥市第四中学的学生们正在上课。史玉婷 摄
目前,普通高中生均综合定额为13000元/生•年(其中:人员经费10900元/人,公用经费2100元/人)。同时,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基本建设和信息化项目)、校舍维修及设备购置在生均综合定额之外另行安排。
此外,我市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高职院校财政投入制度,市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并超过12000元。各县(市)区除将学费收入用于保障学校使用外,建立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保障公办普通高中基本运转需求。同时,部分县区还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投融资等方式完善学校校舍设施、仪器设备配套建设。
据介绍,2023年,我市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将全年不定期监控教育支出,紧盯支出进度和支出额度。统筹教育资金,督促各县(市)区把县级新增财力更多用于教育投入,确保2023年完成我市教育支出的法定增长。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袁芳 通讯员 韦学华 摄影 | 本报资料图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合力”融媒体工作室 一审 | 吴弘; 二审 | 束芳; 三审 | 王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