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只要在沙漠上给点“力”加点水,就能让沙漠变成良田。你相信吗?
让沙漠长出农作物,已不再是“神话”。
“去年我们在库布其沙漠上试种了2300亩农作物,其中土豆亩产4000公斤,葵花亩产24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试验和示范效果,这里种出的蔬菜瓜果被运往重庆进行销售,很受市场欢迎。”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科研团队成员刘杰说。
【资料图】
2022年,杭锦旗引进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科研团队与重庆辰砂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的“沙漠土壤化”项目,通过运用“沙漠土壤化”技术,仅仅半年时间,让库布其沙漠长出了土豆、高粱、狼尾草、苜蓿、玉米等20多种植物。
什么是“沙漠土壤化”?
这是由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从“力学”角度出发研究的沙漠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通过向沙中加入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从而在沙粒间形成“万向约束”,让“一盘散沙”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生态,在湿润时呈现稀泥般的流变状态,干燥时结成固体状态,两种状态之间可自由转换,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这种土壤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去年的试验表明,这里的沙漠经过改良后,能够生长多种植物,我们采用大型喷灌技术和微喷灌的方式,灌溉量也明显低于当地节水灌溉定额。”重庆辰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杭锦旗“沙漠土壤化”基地负责人刁礼华说,“沙漠土壤化”经一次改造并种植后,土壤特性逐年加强,微生物、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
据了解,杭锦旗生态治理及土地利用“沙漠土壤化”项目计划实施约10万亩,总投资5亿元~10亿元。今年,“沙漠土壤化”生态修复技术将在3万亩沙漠中进行应用,主要种植土豆、高粱、玉米、燕麦、苜蓿等10余种植物。
近期,在“沙漠土壤化”基地投资340万元开展的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工程即将迎来收尾——在这里,9万多株垂柳、云杉、沙柳和2100多亩沙障、杨柴,将为基地撑起“绿伞”。
“‘沙漠土壤化’项目的实施对我市荒漠化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全力提供各项服务保障,促进项目的推广和实施,让成果更快、更广地惠及农牧民。”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恒说。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吴卓群
关键词: